神筆馬良: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化隱喻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21日 10:47教育裝備網
AI來了,來得那么迅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幾乎所有的人都被“卷”進去了。這樣的卷入肯定是有意義的,不同感受的人,都在尋找不確定性的自己與未來,說到底是在尋找人生意義的錨點和新的出發點。
當然,也有人猜測AI導致的末日概率,其中包括圖靈獎得主。其原因是AI的爆發,暴露了人類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思想混亂、目光短淺、應變無方、剎車失靈等問題。英國牛津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克里斯托弗·薩默菲爾德在他的新書《這些奇異的新思維:AI怎樣學會了談話及其意義》里說道:“是因為我們——所有活在2024年的人——剛剛跨過那懸崖的邊緣。如同受驚的郊狼,我們仍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腿腳瘋狂地蹬踏著,但地面已不再支撐我們,我們逐漸意識到沒有回頭路了。”他指出,“接下來無論發生什么,都會很快發生,而且很可能超出我們的控制,除非我們極其幸運,否則結局可能是一場地震般的崩塌”。顯然,剛開始,他是比較悲觀的。
但是,我堅信,人類仍然是極其幸運的——沒有其他原因,因為我們的名字叫“人類”。人類可以創造新生活,創造新世界,腳下的那塊大地仍然可以有力地支撐我們。因此,我們應該成為心懷希望的理想主義者和行動主義者,而不應成為末日來臨的悲觀主義者和無為者。其實,克里斯托弗·薩默菲爾德在后來的闡釋中也說:“樂觀展望我們正在踏入的這個新世界。”——他說的我同樣相信。
人類是有智慧的,中華民族有無窮的智慧。我想起了中國的童話故事《神筆馬良》。故事的梗概是:馬良很喜歡畫畫,可是家里很窮,連支筆也沒有。一位白胡子老公公出現在他面前,給了他一支神筆。從此,馬良用這支筆為窮人畫畫,畫出了農具、牛馬……財主抓走馬良,要他畫金元寶,馬良不答應,被關進牢房。他畫出兩扇門,又畫了一匹馬逃了出去。貪心的大官聽說了,要他畫出金山。于是他在海中畫了金山,又畫了大風、巨浪,把大官吞沒了。馬良回到了老百姓中,拿起神筆專為窮苦人畫畫。
馬良與神筆的童話故事,在今天看來,從某個角度看,恰好映射了人工智能與人的關系。人工智能猶如神筆,它給人類帶來美好、幸福,永遠為人民服務;但把握神筆的永遠是人,人有了神筆才更“神”;神筆只為人民服務,不為權貴服務,它是有價值取向和良知的,而價值取向和良知由人類把握和決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永遠是人工智能的創造者、享用者、把握者,人更應是人工智能的“主語”、主人。我們應當確立這樣的自信并堅定不移。
法國哲學家埃德加·莫蘭曾經對教育這樣定義:教育是從確定性的群島出發,在不確定性的海面上航行,隨時準備迎接風浪、戰勝風險。103歲的他在其著作《歷史有教訓嗎?》中說:“我從未停止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我就是其中的一粒塵埃。”在人工智能到來時,人既要自信,又要謙卑,要和人工智能互相擁抱信任,而不是猜疑和拒絕。同時,我們還應該像馬良那樣,真正的教育者終將明白,存在的意義不在于戰勝技術,而是要在技術的狂飆中守護人性的光輝。
正如童話《小王子》里說的:“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對海洋的渴望。”AI需要激發,提示語實質就是一種激發。AI賦能教學首先要學會提問,學會激發,要激發學生的志向和學習興趣。
未來已來,但過去未去。我們要做心懷希望的長期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神筆馬良,是人工智能時代古老而年輕的文化隱喻,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代”的。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