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更需潛心閱讀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21日 09:56教育裝備網
■ 科技越是發達,我們就越要珍視閱讀,要在風聲雨聲讀書聲中,盡覽家事國事天下事
■ 要努力營造人與AI共同協作的“閱讀場景”,既要讓“智能”發揮最大的功效,也要讓“人”發揮主體性角色
一本厚厚的書籍放在面前,難免會讓人望而生畏。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讀完?讀完后我又能獲得什么呢?是否還有必要讀這本書?……當以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迎面而來,這些問題似乎已經不需要回答。因為我們只要打開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工具的對話框,將我們的要求輸入進去,頃刻間一篇文章、一本書乃至一套叢書的主要內容、核心觀點就會盡數輸出。問題也隨之而來,當AI已經能幫助我們甚至代替我們閱讀,人類還有閱讀的必要嗎?
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人工智能時代,我們不僅需要閱讀,而且更需要沉下心來慢慢閱讀、細細品讀。潛心閱讀,是我們應對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重大挑戰的重要之舉,也是我們人類在AI面前保持主體性的必要方式。
人類的閱讀不能夠被AI所取代,因為閱讀的本質是思維的過程。表面上看,今天AI技術已經能夠比較準確地還原、提煉知識,AI對一本書的認識和理解甚至超過很多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夠在既有的文獻、知識基礎上,生成全新的、具有一定創意的內容,幾乎接近了人類生成內容的能力和水準。技術的突飛猛進讓我們對閱讀本身似乎失去了信心。然而,如果我們完全跳過了閱讀的過程,只是坐享其成,那么我們將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實際上是在不斷圍繞結構框架、論證思路、分析邏輯、內容敘事等方面進行思考,要么被作者的精妙論述所折服,要么對其中的觀點內容提出疑問挑戰,要么從中提煉出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因此,閱讀過程其實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也是知識創新的過程。我們從閱讀中尤其是慢閱讀中所鍛煉的文字能力、提問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等各種能力,是AI所不能夠代替的。
當下,AI通過學習人類已有的知識成果,并在此基礎上自我學習,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AI不但能夠幫助我們讀資料、寫代碼、回答問題、創作內容等等,而且還可以像人一樣獨立完成一些任務。在今天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中,還普遍存在AI幻覺的問題,即AI所生成的內容中有些概念、知識乃至所謂的“事實”并不存在,這些其實是AI在學習中得出的錯誤結果,但人們卻很難分辨這些內容是否真實準確、是否科學合理。
人的思維活動不能夠也不應該讓位于AI。對于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閱讀還是他們建立自己知識體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只有建立了獨立、自主、系統的知識體系,我們才能夠判斷AI生成內容的合理性,才能夠在與AI協作的時候成為主導者,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去駕馭AI。閱讀是一個人建立知識體系最基本的方法,通過閱讀我們逐漸建立對世界的完整認識,搭建起認知世界的框架,形成價值觀和判斷力。當然,個人建立知識體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復一日不斷閱讀、學習、思考中搭建起來的。
從更廣闊的歷史維度來看,閱讀更是人類文化傳承和發展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一代代讀書人,通過閱讀傳承經典,通過閱讀與他者對話,通過閱讀創造新知。我們在孩童時期,無不是從《詠鵝》《靜夜思》等名篇開始啟蒙讀書,從青少年起閱讀四大名著和諸多經典之作。讀一部《紅樓夢》,從中可知中華文化氣象萬千,吟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又激蕩起多少的歷史豪邁!可以說,正是在每個人的閱讀中,文化得以發揚光大,文明得以傳承創新。AI雖然能夠輔助我們尋找知識,但絕對不能夠代替我們的閱讀。閱讀的體驗是獨一無二的,閱讀的文化力量更是無可替代的,科技越是發達,我們就越要珍視閱讀,要在風聲雨聲讀書聲中,盡覽家事國事天下事。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更要倡導潛心讀書。學校要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充分認識人工智能時代閱讀的不可或缺性,要不斷完善多元立體的兒童青少年閱讀生態,努力營造人與AI共同協作的“閱讀場景”,既要讓“智能”發揮最大的功效,也要讓“人”發揮主體性角色,讓廣大青少年學會與AI為伴,細品萬卷詩書人生。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