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課要讓學生在課堂里“生長”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21日 10:46教育裝備網
近日在由特級教師王文麗組織的一場主題為“在紅色經典中成長”的北京市東城區六年級語文教研活動中,我觀摩了府學胡同小學郭奇峰老師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和板廠小學張亞嬌老師執教的《馬詩》。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一堂好課,不是教師教了什么,而是讓學生心里長出了什么。
長出知識與能力
在《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從李大釗“不慌不忙”的從容與“嚴峻”的沉默,到法庭上“亂蓬蓬的長發”與“平靜慈祥的臉”進行對比,學生通過結合多重資料進行批注、討論,不僅掌握了品析人物的方法,更在文本細讀中培養了高階思維。
在《馬詩》的課堂中,張老師多樣化地運用資料:課前先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關于馬的詩句、馬的象征、馬的寓意和馬的精神,課堂中讓學生交流這些資料,生生互補,最終教師再出示所找到的關于“月”“鉤”“馬”的資料。兩節課都是通過綜合有效地運用資料,從“讀懂文字”到“讀懂情感”最終“讀懂精神”,這個過程正是知識內化為能力的見證。
長出文化自信
在《十六年前的回憶》的課堂中,教師通過播放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關于李大釗的片段并輔以動情的解說,激活學生內心的情感。教師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中,通過深情的教師引讀、師生共讀體會革命者的英勇無畏,讓學生心中自發地產生對革命先烈為了國家舍生取義偉大精神的認同與崇敬之心。
《馬詩》的教學則通過對“馬”的意象勾連起中華文化的精神。以“長度”看,整堂課既勾連了李賀一生的23首馬詩,還從漢代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懷激烈,講到近代梁啟超的“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的勉勵。從“廣度”看,整堂課最后將“馬”“石灰”“竹石”作對比,學生在對比中發現:無論是李賀筆下的“馬”,還是于謙的“石灰吟”,中國人始終都在用物象傳遞氣節。整堂課從體會李賀的情感悲歡,升華為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共鳴,讓學生的心中生長出文化自信的種子。
長出家國情懷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說文化自信是“知”,側重的是文化價值的認同,那么家國情懷便是“行”,側重的則是對時代責任的擔當。
在《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中,教師設置“情境寫作”環節——在李大釗先生的墓前留言。當有學生寫下“您用生命守護的信仰,將由我們接續傳遞”,這一刻,革命先烈心中的“那種偉大力量”便已化為少年心中傳承的星星之火。課堂的最后,教師播放“千千萬萬人投身革命”的視頻墻,讓學生更深切感受到個體信念匯聚成時代洪流的震撼,愛國熱情油然而生。
《馬詩》的課堂則以“理想與信念”為軸,串聯起文天祥、陸游、梁啟超等歷代志士的吶喊。當學生發現中華民族精神中所蘊含的責任擔當亙古未變、傳承千年時,家國情懷便從詩文走向現實。
我認為一堂好課,要在每個學生心中點燃一盞燈,讓他們成為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照亮時代的那束光。
。ㄗ髡邌挝唬罕本┦械谝黄咭恢袑W附屬青年湖小學)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