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教育新賽道 塑造發展新優勢——寫在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實施三周年之際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21日 09:55教育裝備網
國育平
(一)
數字潮涌,智慧賦能。
《論語》有云:“三年有成。”今年恰逢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實施三周年。
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就繼續縱深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布局,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通過系統性改革釋放發展動能,支撐教育現代化進行系統部署。
從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不斷升級迭代,到啟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從推動數字資源揚帆出海,到為全球教育變革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春華秋實,歲物豐成。三年來,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蹄疾步穩。
人類因教育而文明,教育因科技而發展。
回顧歷史,每一次技術革命都給人類文明及教育形態帶來深遠影響。印刷術的普及,讓知識傳承“規模化”;互聯網的興起,讓知識傳播“網絡化”;人工智能的勃興,讓知識運用“智能化”,且正在重構知識組織、學習和利用方式,人機交互、虛實交融的教育成為可能。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對教育變革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引領我國教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黨的二十大,“教育數字化”首次被寫進黨代會報告;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
……
念茲在茲,運籌帷幄。
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實際和世界新科技革命對教育、科技、人才的新需求,審時度勢做出的戰略部署。
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的一場主動仗,更是實現建成教育強國目標的重要先手棋。
“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教育部以釘釘子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連續三年將教育數字化作為全國教育改革發展重點工作之一。全面統籌推進,強規劃定方案、落實“以點帶面”、完善各項體制機制,扎實推進教育數字化各項工作落細落實。
結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的“建設學習型社會,以教育數字化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的新要求,教育部進一步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方案、行動計劃,確保教育數字化行穩致遠。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過去三年,我們走出了一條具有“堅持系統觀念、匯聚集成、應用導向、合作開放”等特點的教育數字化的中國道路。
(二)
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建設,成功舉辦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啟動數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專項行動暨“擴優提質年”,推動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全域應用試點……
——三年來,基本構建了一個高效、公平、個性化的數字教育體系。
“有教無類”是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張,追求公平而高質量的教育,是穿越古今的教育夢想。這個千年夢想,在教育數字化戰略推動下,正在成為越發鮮活的中國教育真實圖景。
過去三年,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豐碩成果,我國數字教育體系趨于完善。
突出應用導向,強化頂層設計,這是一個高效的體系。
“四橫五縱”,分別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四大領域和德智體美勞“五育”模塊。如今,我國已建成了資源最豐富、品類最全、用戶最多、規模最大的智慧教育平臺。
我國的數字教育體系,基本實現了基礎設施全面覆蓋、優質資源普惠共享、教學模式創新突破、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升……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速度和質量令人贊嘆,其對我國智慧教育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堪稱高效。
不止于此,從“3C”到“3I”,從“聯結為先、內容為本、合作為要”到“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公平包容、更有質量、適合人人、綠色發展、開放合作,數字教育發展形勢喜人。
廣泛開展試點,樹典型擴輻射,這是一個公平的體系。
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的志愿者可以與幾千里之外的云南省尋甸縣的小學生,共同體驗傳統文化、感知科技前沿、交流內心世界。
數字化讓優質教育資源超越了空間阻隔,突破時空、聯通城鄉、跨越山海,飛入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把“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的優質教育資源,呈現在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面前。
“一站式”政務服務,定標準強聯動,這是一個個性化的體系。
從最初的“三橫三縱”資源服務格局,到如今的“四平臺、一大廳、一專題、一專區”架構,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了“一站式”政務服務。從國家平臺到地方平臺,“讓教育教學從大規模標準化轉向個性化、智能化,讓每一名學生擁有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案”的美好愿景正在實現。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動教育改革創新,在“應用導向、服務至上、簡潔高效、安全運行”這一基本原則指引下,三年來,一個高效、公平、個性化的數字教育體系正逐步形成。
——三年來,初步筑牢了高智能強交互的中國教育數字化基座。
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長啥樣”?
先來看一組數據:11萬條中小學課程資源、1.1萬余門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3.1萬門高等教育在線課程……它就是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初步構筑起中國教育的數字化基座。
這個基座讓優質教育資源的受益面持續擴大。
三年前,2022年3月,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線試運行,成為教育數字化戰略實施后重磅推出的一個“拳頭產品”。
三年來,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累計注冊用戶超1.63億,瀏覽量突破608億,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質量數字教育平臺……一組組數據背后,數字技術的疊加、倍增、溢出效應充分顯現。
這個基座讓教育公共服務普惠性持續提升。
在國家平臺的首頁,“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宣傳語異常醒目。它是一種美好愿景,更是一個行動方案。
調研發現,截至2024年11月,在海南,全省2024年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訪問人次為2022年的5倍多;在寧夏,全區近300萬名師生家長積極使用國家平臺……“人人、處處、時時”的目標正在穩步實現。
這個基座讓教育差距有效得到彌合。
全國100%的學校接入互聯網,超過3/4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覆蓋……多地筑牢新基建,跟進建設省級智慧教育平臺。平臺技術、數據資源、數字素養……教育數字化的重要層面均研制了系列行業標準;新疆等多個省份構建了省、市、縣、校四級聯動機制,湖南設立了數字化建設專項基金……
教育數字化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效度全面推進。城鄉、區域、校際、群體的教育差距逐步得到有效彌合,我國教育數字化的基座正在一步步夯實。
——三年來,深入探索了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嶄新方案。
造紙術、印刷術將知識傳播到更廣泛的人群,工業革命帶動學校教育體系建立,而新一代數字技術迅猛發展,則將全面重塑未來教育形態。
通過推動教育理念更新升級,加強平臺建設實現優質資源普惠共享,推動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常態應用和深度融合,以數字化引領教育變革新風向,全面賦能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教育創新,為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這套方案意味著,教學模式不再單一、教學內容超越課本、教學場景任意切換、教育治理更加高效、教學研究走向混合式。
國家平臺集成海量資源和應用,多樣化的數字資源支撐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靈活多樣的混合教學、雙師課堂、翻轉課堂等教學新模式日益普及,共同推動教育模式變革;通過數據賦能、流程再造,讓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路,學校管理更智慧。在線教研、遠程協同,新興混合教研模式的出現,助力打造教育教學發展共同體,帶領更多教師共同成長……
放眼望去,數字化理念深入人心,數字化應用遍地開花,數字技術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能量”,以數字化賦能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發展,正從理想照進現實。
這套方案意味著,“人工智能+教育”成為推動人才培養變革的關鍵變量。
人工智能是把“金鑰匙”,不僅影響未來的教育,也影響教育的未來。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也為教育現代化帶來無限可能性。
啟動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推動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評價改革,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工作……
新技術不斷突破,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一線教育場景紛紛落地應用,深入推進教學范式變革;新應用不斷上新,一批智能化工具服務登場,助力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體系;新典范不斷樹立,為各地大中小學變革人才培養方式提供了示范引領……
技術演進的變量正在轉化為教育發展的增量。“人工智能+教育”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正在為“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注入強勁動能。
“智慧教育之門”開啟,正深度重塑教育體系、變革教育模式,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并推動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教育體系加速構建。
——三年來,奮力打造了彰顯新優勢的數字教育國際品牌。
立足國內、面向國際,是有擔當的教育大國的責任所在。致力于數字化紅利為人類所共享,讓更多國家和人民搭乘數字時代的快車、共享數字教育發展成果,努力打造數字教育國際品牌,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這個品牌致力優質資源匯聚集成、普惠共享。
不斷豐富優質資源供給,積極拓展功能應用。短短幾年時間,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資源最豐富、品類最全、用戶最多、規模最大的智慧教育平臺,匯聚集成海量優質教育資源,為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夯實基礎。
推動優質教育資源跨越國界、服務全球。2024年1月,中國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國際版閃亮登場,為全球學習者提供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的學習支撐。
經過10多年的建設,我國慕課建設數量和應用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中國慕課“揚帆出海”,一根網線“牽起”更大朋友圈,持續引領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
優質數字資源全球共享,中外師生在“云端”相聚,讓所有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不僅實現了知識傳播“跨山越海”,也讓文化交流“雙向奔赴”。
這個品牌指向智慧共享、標準輸出。
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全球智慧教育大會等國際會議的舉辦,積極向世界展示中國教育數字化成果;發布智慧教育平臺標準規范,發起成立世界數字教育聯盟,發布《北京共識》《上海倡議》以及中國智慧教育藍皮書、智慧教育發展指數、國際數字教育案例匯編等成果文件……
我們通過多種方式,積極擴大合作交流、推動溝通交流對話,推動數字教育的中國理念、中國標準、中國方案轉化為國際共識,與世界共享共建共贏。
從資源出海、技術出海到標準出海、方案出海,中國教育以開放姿態走向世界舞臺。去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數字教育發展指數顯示,中國排名已從第24位躍升到第9位。
中國在全球數字教育變革中扮演著關鍵的引領者角色,正成為全球教育加速數字化變革的優質樣本,為世界教育變革提供有效選擇。
(三)
技術浪潮奔涌而來,教育變革之門已然打開!
從ChatGPT的誕生到DeepSeek的算法突破,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迅猛發展,呈現出加速突破、應用驅動的新趨勢。
當人工智能強勢嵌入教育版圖,技術浪潮重塑教育格局的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面對人工智能的時代叩問,今天我們的決策和行動,不僅將決定教育的未來,也將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軌跡。
唯有積極擁抱人工智能,科學把握人工智能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定位、方向、方法,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強國建設,才能擁抱未來、邁向未來、共創未來。
——要牢牢把握育人方向,始終堅持服務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始終堅持“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不動搖。
人工智能時代,變化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我們必須心中有數。
教育的“基本功”不能丟下!
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以人工智能引領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生態。要加強價值觀引領,更加重視對學生啟智、心靈的培養,更加重視對學生基本的認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更好服務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要緊緊擁抱技術變革,以人工智能作為教育變革的突破點,匯聚起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力。
技術創新將如何推動教育變革?如何促進兩者融合發展、雙向賦能?為建設教育強國匯聚創新動能,必須把握人工智能變革教育的機遇。
必須高舉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之旗!
積極推動各級各類教育課程、教材、教學體系智能化升級,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助學、助教、助研、助管,釋放人工智能變革教育的巨大潛力。要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升級迭代,積極探索教育數字化深化應用模式和場景,以人工智能促進個性化學習發展、重塑教學范式。
“懂教育”“懂人心”,更要懂“懂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教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素養已成為教師發展的重要素養之一。要把提升學校管理者和廣大教師的人工智能素養作為重大課題,引導廣大教育工作者擁抱新技術、提升新素養,更好應對教育變革新挑戰、更好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要緊盯國家戰略需求,培養更多服務國家戰略、科技進步與產業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
堅定不移地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關鍵在人才。
必須加快普及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數字素養與創新能力,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使他們成為智能時代的主人。要優化學科布局,構建人工智能交叉學科集群,打造跨學科聯合培養體系,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培養更多人工智能領域頂尖人才,助力我們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主動。
回首來路,皆是奮進注腳;
展望未來,皆為夢想征途。
未來已來,必須向新而變、向新圖強。
深入推進集成化、全面推進智能化、大力推進國際化……《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的出臺,為創造中國教育數字化更加美好的未來描繪了新藍圖、奏響了新號角。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以更高的站位、更系統的眼光、更堅定的步伐,堅持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堅定不移奮力書寫教育數字化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強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教育報》 )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系教育裝備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