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教學如何煥發人文之光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15日 09:52教育裝備網
中職語文教學要完成從“教學”到“教育”的蛻變,在提升課程教學內容人文性的同時,更加關注教學的科學性、技術性、人文性、藝術性、創新性
中職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念,將語文教學從單純的語言訓練拓展到文化傳承、思維培養、人格塑造的層面,培養德技并修的時代新人
在職業教育深化“五金”建設的今天,中職語文教學正面臨著不可忽視的挑戰,比如一些學校將語文課程簡單地定位為“工具課”,片面強調其服務于專業學習的實用性;教師教學方式單一,語文教學變成了字詞句的機械訓練和應試技巧的反復操練,失去了應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等。作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使命,但在現實中卻常囿于“重技能,輕文化”的刻板觀念而致人文精神失落,育人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因此,中職語文教學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定位,在堅持工具性的同時,更加注重人文性的培養,讓語文課堂成為滋養學生心靈的沃土。
重塑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語文教學本質上是一種人文教育,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三大屬性”,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語文教學來實現。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通過語文學習,學生可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文明,培養審美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些素養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人文素養與職業發展密切相關。如今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專業技能,更看重員工的綜合素質,因此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化素養和人文情懷,能幫助學生在職場中更好地溝通交流、解決問題,提升職業競爭力。
語文教學能夠培養德技并修的時代新人。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能幫學生認識自我、理解他人,培養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這些品質對于學生的人格完善和終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具有人文素養的技術人才,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工作意義,還能在職業發展中走得更遠。從國際視野來看,發達國家在職業教育中都十分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比如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中,通識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技術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匠人精神”,強調對工作的熱愛和執著等,這些成功經驗都值得借鑒。
重構中職語文教學的實踐路徑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首要任務。要站在文明傳播、文化傳承、文學化人的廣闊視域中,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教育培養“人”的最終目標。同時,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增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感情和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要引導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觀念,將語文教學從單純的語言訓練拓展到文化傳承、思維培養、人格塑造的層面。要認識到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人的過程。其中,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注重經典性與時代性的結合,可在保留經典文學作品的同時,適當引入當代優秀作品,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生活,也可結合專業特點,選擇相關領域的優秀作品,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教學方法的創新至關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提升課程教學內容人文性的同時,要更加關注教學的科學性、技術性、人文性、藝術性、創新性,可借助人工智能輔助教學,也可借助虛擬仿真系統、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等,采用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等,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增強其學習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并主動發現那些散發著教育魅力的人文素材和思政元素。此外,對于作文教學,在關注“技巧”的同時,應盡量進行生活化選題命題,引導學生抒發真情實感,培養其人文情懷和思辨意識。
評價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伴隨著從語文“教學”到語文“教育”的蛻變,評價體系的改革也成為必然之勢。要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診斷、調節、激勵功能,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將學生的閱讀量、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文化素養、藝術修養、學科思維、人文情懷等都納入評價范圍。要關注結果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完善綜合評價,采用成長檔案袋、作品集等方式,全面記錄和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果,引導其形成道德判斷力和人文觀照力。
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勇于創新。只有將人文精神融入語文教學全過程,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出既有專業技能、又有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讓我們共同努力,讓中職語文教學煥發人文之光,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不僅是語文教學的使命,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作者系山東省日照師范學校副校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