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紅:培養扎根中國、服務中國的財經人才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15日 09:11教育裝備網
■“經濟學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搞好經濟學研究必須深深扎根國家的經濟實踐。”
■“讓學生深入接觸中國實踐,了解中國國情,真正把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才能培養出經世致用的人才。”
她,深耕我國消費經濟領域研究,長期探索經濟研究解決現實問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實現路徑,10多項研究成果、報告被國家有關部門采納。她帶領團隊夜以繼日、馬不停蹄,為中國自主的消費經濟理論體系“筑基”;先后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青年獎,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等科研獎項10余項。
她,是學生心中的“金牌老師”。在學生眼里,她有一顆“最強大腦”。課堂上,數據、理論、案例信手拈來。她仿佛有無窮精力,從教16年來,堅持給本碩博學生上課,總能用鮮活和貼近學生的案例,把枯燥、晦澀的經濟學原理講透講活,被評為2024年度四川省“最美教師”。
她,是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鄒紅。
要從現實問題中來,也要“深入打洞”
“大家摸摸自己的錢包,現在你還舍得花錢嗎?”課堂上,面對學生關于“提振消費”的問題,鄒紅打趣地問。“花現金舍不得,直播消費‘不眨眼’。”一名學生的回答,引起教室里一陣笑聲。
“可見,網絡直播是當前重要的消費場景。”鄒紅進一步闡釋,消費行為并非簡單、孤立的經濟活動,而是收入水平、資產配置等內部因素同消費政策、宏觀經濟環境等外部因素相互聯系的多元系統。
這是鄒紅在課堂上與學生們的一次互動。她從身邊事切入,為學生講解如何用經濟學眼光看待現實問題。
2009年,鄒紅進入西南財經大學任教。她敏銳地意識到,如果經濟學教學研究不能與現實問題深度連接,難免流于空談。培養深深扎根中國實踐的經濟學人“前沿理論探索+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的育人方法路徑,逐漸在她腦海中清晰勾勒出來。
10年前,鄒紅開創“鄒鄒科研訓練營”,探索以有組織科研帶動有組織教學,破解知識應用、實踐研究、跨學科素養等培養問題,讓學生在學術浸潤中成長。
每周的組會課是訓練營的重要“陣地”。鄒紅的組會課有兩個特點:一是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混學段”參與;二是除了經濟學領域,學生還涵蓋社會學、地理學、數學、計算機等多個領域,實現“跨學科”。
“組會課由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引領我走進了學術的殿堂。”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班直博生王佳豪對訓練營的學習生活記憶猶新。
大二時,王佳豪踏入了鄒鄒科研訓練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理論性課程剛剛入門、方法性課程還未開始、對代碼編寫和實證研究一知半解,在學術上完全是一張白紙。”王佳豪說,老師還要求每位同學負責一個科研項目,這對大二的他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對待這樣一個科研“小白”,鄒紅給予了極大的耐心,從選題、立意到模型設定再到實證代碼,乃至文字表達細節都給予全面指導。
組會課上,鄒紅從經濟學重大現實問題入手,談到女性勞動力產而不休、遷而不工等研究話題,引發了王佳豪的強烈興趣——經濟學研究原來可以這樣切實、這樣有用,他迅速“入門”“上手”。
在鄒紅的口中,抽象的曲線圖和公式,搖身一變成了理解現實、指導決策的工具。她一邊講解具體的研究內容,一邊分享其中蘊含的科研“心法”:“要從重要的現實問題中提煉學術問題,做能經得住學界、業界、政府部門考驗的研究;經濟學研究要與理論相呼應,堅持‘深入打洞’,甘坐冷板凳;技巧與文字,都是我們講述中國故事的工具……”
組會課上,鄒紅鼓勵每名學生發表見解、參與討論,即使是本科生的發言也能得到整個團隊的回應;組會課之外,團隊成員的“傳幫帶”讓每個成員都有成倍的力量。學生長期浸潤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淬煉出良好的學術品格。
在鄒紅看來,所謂學術品格,就是學生能否在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當中,快速、精準捕捉到真問題、好問題、前沿問題。“讓學生在真刀真槍、千錘百煉中,培養敏感和直覺,這對他們的學術成長至關重要。”
心中有家國,學術才有品位
202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將“大力提振消費”擺在重點任務之首,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
如何系統評估政策成效?鄒紅師生團隊迅速鎖定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作為研究切口,構建起“政府—企業—消費者”三維調研框架。
“政策效果不能只看宏觀數據,更要讀懂街巷里的消費表情。”在鄒紅指導下,學生們化身“經濟偵探”:利用課余時間在家電連鎖門店“蹲守”觀察,記錄消費者咨詢補貼政策的熱點問題,繪制出“價格敏感型”“品質升級型”等六類用戶畫像。
師生團隊還前往東部沿海地區調研,通過比對長三角與西部地區的實施細則,發現“綠色智能家電補貼”在西部城市的滲透率不足,據此提出“有效推進西部耐用消費品綠色化、智能化進程”等建議。學生們帶著自主設計的問卷走進社區,采集千余份消費者反饋,根據“線下補貼申報流程復雜”“耐用消費品補貼種類偏少”等一手信息,為政策優化提供依據。
“蹲點不是‘看熱鬧’,要學會用理論解剖現象。”鄒紅常以現場調研為案例,指導學生完成學術轉化:有學生發現某家電品牌利用補貼政策主推高端機型,便由此延伸出“價格信號對消費升級的經濟效應”研究;另有團隊從“老年人參與率低”的調研結果出發,結合代際數字鴻溝理論,形成銀發群體消費激勵方案。
這種“觀察—提問—建模—驗證”的閉環訓練,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從現實中找問題、用理論解難題”的核心能力。
2011年以來,鄒紅堅持帶領學生深入西部地區農村調研,邀請企業高管、政府部門專家走進課堂,圍繞消費政策、民生痛點展開研討;組織學生走進社區、商圈、企業一線,在鮮活場景中感知經濟脈動。這種“課堂連社會、理論接實踐”的模式,讓經濟學教育真正扎根中國大地。
“心中有家國,立意方能高遠,學術才有品位。”鄒紅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學生:經濟學人不僅要深入學術殿堂,更要走出象牙塔,心系國家發展大局。科研不是東拼西湊,要從實際出發,以耐心和毅力發現問題,找到現象與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肖翰是西南財經大學一名留校任教的經濟學博士生,站在學術生涯的十字路口,面對浩瀚的經濟學理論與復雜多變的現實國情,他既充滿憧憬又倍感壓力。
一次,在一篇論文的修改過程中,肖翰在回復審稿人提出的尖銳意見時遇到了瓶頸,百思不得其解。鄒紅通過自己實地走訪調研,來解答學生心中的疑惑,讓肖翰認識到“科研無捷徑,唯有勤奮與堅持”。
經過5年多風雨砥礪的學術訓練,肖翰和他的同學們在學術道路上取得了顯著進步,肖翰更是憑借出色的研究成果,成為一顆“學術新星”。
最近,鄒紅正帶領學生調研數字消費新業態,探討農村耐用消費品更新機制……這支行走在中國大地上的學術團隊,正用腳步丈量理論的深度,以實踐注解經濟學者的擔當。
接過“中國特色”的接力棒
鄒紅也曾是懵懂學生。
2003年,湖南師范大學著名消費經濟學家尹世杰教授家中,80歲高齡的尹老師正給5名研究生授課。大家坐著“小馬扎”,一坐就是4個多小時。
鄒紅也在其中,她正因晚上熬夜查閱文獻而昏昏欲睡。尹世杰老師也不惱怒,只是給她端來一盤點心,繼續上課提問,打趣地說:“多被提問,人就清醒了。”
后來,鄒紅慢慢明白,保持專注力和深度研究力的最好辦法,是不停地聽問題、找問題、想問題、解問題。
從實踐出發、以問題為導向,也是經濟學研究的好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消費經濟學伴隨我國市場經濟而發軔,而以往消費理論都是以西方消費函數理論為主進行拓展,不能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構建中國自主的消費經濟理論體系任重道遠。
20多年來,鄒紅從湖南到四川,接過王裕國教授、鄧國用教授等恩師們的“接力棒”,在這個相對冷門的經濟學學科深耕,探索出一條把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的路徑。如今,西南財經大學已經成為消費經濟學研究的重鎮。
鄒紅說,消費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等交融,研究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消費運動,又與消費行為學、市場營銷學、金融學、投資學等聯系,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居民消費需求的形成、演變、運行及其實現機理。“這樣的學科特點,要求學者基礎扎實、眼界開闊,擁有跨學科能力。”
她舉例說,城市是提振消費重要的增長點,而城市道路規劃、商業布局、消費場景對居民的消費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經濟學又和城市規劃交叉起來了。”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未來消費經濟理論研究應構建融合供需互動、長短期動態、跨學科視角的中國自主消費理論體系。”鄒紅說,新時代給中國經濟學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課題,這是經濟學者的重大機遇,更是進一步發展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的重大機遇。
“每一個經濟數據變化的背后,蘊含家庭的幸福、城市的煙火,甚至關系著一個民族的發展、國家的安全。”站在新的歷史坐標,她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培養更多扎根中國、服務中國的財經人才,更好地服務、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