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持續25年的青春奔赴——來自重慶醫科大學博士生醫療服務團的幫扶故事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14日 09:28教育裝備網
“金醫生,卓瑪的復查結果很好,孩子媽媽再三囑咐,要我向您轉達謝意。”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心胸外科診室內,主治醫師金鑫閱讀著手機里的信息,嘴角揚起欣慰的笑容。這條跨越千里的喜訊,來自西藏昌都市芒康縣人民醫院醫生朱遵燕。
時針回撥至兩年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金鑫作為重慶醫科大學第23屆博士生醫療服務團成員,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芒康等地開展先心病篩查工作。在這場“健康守護行動”中,他發現了女孩卓瑪的先天性心臟病。
依托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與昌都共同搭建的“渝藏情深”項目,小卓瑪成功實現了從西藏到重慶的“生命接力”。如今,手術恢復良好的卓瑪已重返課堂。
25年來,重慶醫科大學博士生醫療服務團(以下簡稱“博士團”)累計跨越10萬公里,在祖國最需要的角落書寫“醫學答卷”。前不久,中宣部公布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集體名單,這支唯一入選的高校團隊以6200余場義診、5萬余人次健康幫扶的實績,在祖國西部架起“生命虹橋”。
為基層醫生搭建科研橋梁
四川平昌縣人民醫院的會議室里,30多名臨床醫生的提問聲此起彼伏。“P值小于0.05說明什么?”“為什么同樣的數據用不同軟件分析出來的結果有差異?”第22屆博士團副團長、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博士生林冰指著剛畫出的正態分布曲線笑道:“大家別急,我們從頭梳理。”
林冰在調研時發現,這家年接診量超15萬人次的縣級醫院,醫生們科研論文的產出卻很少。顯微鏡下未標注的標本、雜亂的門診數據,反映出基層科研的普遍困境。
培訓課上,林冰以產婦產后出血的臨床數據為例,演示如何用編程語言整理數據、用相關軟件做卡方檢驗。當屏幕上出現森林圖時,一名醫生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我們去年想研究卻不會分析的妊娠高血壓數據嗎?”她立刻掏出手機拍下操作步驟。
三個月后,這名醫生在群里曬出論文錄用郵件截圖,并附言“感謝博士團搭的這座橋”。
“假小子”終于長出頭發了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博士團成員、兒科學博士生敬鳳川的手機突然震動起來,屏幕上“寧寧媽媽”這個名字映入眼簾。“敬醫生,寧寧的頭發長出來啦!”接通后,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喜悅的女聲。
記憶拉回到那個夏日鄉村義診的下午,寧寧媽媽帶著6歲的寧寧來到義診現場,炎炎烈日下,小寧寧戴著一頂遮住半張臉的大帽子,“寧寧的頭發一直長不出來,我們去過3家醫院,藥吃了不少,錢花了很多,可癥狀卻越來越嚴重”。
看到小姑娘,敬鳳川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寧寧的頭皮上布滿了白色鱗屑,殘留的頭發枯黃稀疏,是頭皮白癬引發的脫發。
診斷后,敬鳳川牽線聯系當地正在掛職的專家對小姑娘開展了進一步治療,效果顯著。“謝謝敬醫生,我們的‘假小子’現在終于長出頭發了,孩子也更樂觀自信了。”看見寧寧媽媽發來的信息,敬鳳川的心里充滿了暖意。
遠程診斷助力幫扶“零距離”
2019年夏,第20屆博士團成員、普外科博士生雷金偉在鄉鎮服務時發現,高質量的CT影像解讀能在初篩時精準評估病情危重程度,既避免盲目轉診加重患者負擔,又能確保危重患者及時獲得更高水平救治,在推動分級診療、優化醫療資源分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年后,他協同所在團隊搭建的“遠程影像平臺”為西部地區基層醫院出具影像報告1萬余份。通過5G網絡,基層醫生可實時上傳影像數據,專家可在30分鐘至2個小時內完成各類型影像診斷。
截至目前,“遠程影像平臺”通過互聯網醫院平臺累計完成1萬余人次遠程影像診斷。一位鄉鎮醫生坦言:“過去遇到復雜病例只能建議轉院,現在有了遠程支持和規范技術,診斷底氣足了許多。”
在重醫實驗室電腦屏幕上,西部地區醫療數據如點點星光,燦爛著中國西部醫療服務群眾、造福人民的星河,重醫的新一代博士生們,以筆為劍、以智為刃,用創新成果為西部醫療事業添磚加瓦,在基層實踐中將青春融入民族復興的時代洪流。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