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去偽存真的園本教研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14日 09:21教育裝備網
幼兒園園本教研作為一種具有組織性和目的性的教研活動,在推動教師專業成長以及提升保教質量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質量的園本教研,是推進幼兒園高質量發展的途徑之一。然而,目前園本教研中仍存在教研模式單一、教師參與熱情低、教研成效不高等現象,一些“形式主義教研”制約著幼兒園和教師的發展。因此,應踐行“去偽存真”的教研理念,運用好“研前先研”、個性化指導、數智化賦能等策略,因地制宜解決教研中存在的問題。
“研前先研”,找到真問題!把星跋妊小笔侵冈诮M織或指導教研活動前,通過多種方式深度介入教研準備環節。
其一,以組織者的身份,明確教研活動主題,引導教師對教學工作和活動案例進行細致梳理,找到薄弱點。例如,在組織大班教師開展園本教研時,教研組織者了解到教師對幼小銜接工作有困惑,便讓教師專注于幼小銜接工作要點,明晰重點和難點,從而確定以“入學準備教育的開展形式”為教研主題,找到了教學活動的目標和方向。這樣做,不僅能提高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還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方向,提升教研質量。
其二,以參與者的身份,從兒童視角出發,研讀教學活動設計,觀察教學活動環節,挖掘問題本質。例如,幼兒園圍繞“秋天”這一主題開展教育活動,教研組織者進入大、中、小三個班級觀察,對活動進行診斷。在交流過程中,教研組織者提出了諸如“秋天除了美麗的景色和節氣變化,還有哪些具有季節特色的美食”“活動中,能否更好地滲透勞動教育,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尊重勞動和勞動成果”等問題。這些問題旨在幫助教師從不同角度審視教學方法和活動設計,激活創新思維,使他們更關注兒童的全面發展。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以往教研活動常常由管理者主導,形成“一言堂”局面,導致教師缺乏參與感和積極性。通過實施“研前先研”策略,能顯著提高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教師真正成為教研的主角,使教研活動不再是單向、被動的,而是雙向、互動的。教師不僅能獲得更多知識和經驗,還能提升教學實踐和反思能力。
因地制宜,讓教研方式有實效。常規的園本教研多以聽、說和評課為主,而圍繞問題設計、實踐和反思等內容組織活動的較少。針對這一問題,可結合園所實際,開展個性化園本教研。
其一,組織“辯論式”園本教研。這種活動旨在通過辯論的方式,激發教師對園本問題的深度思考。教研組織者應從園本實際出發,適當結合教育熱點確立辯題;在教師自由組建辯論隊時,應公正、公開,不可為追求辯論效果強行分組,要尊重教師意愿。在辯論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客觀表述自己的觀點,虛心聽取不同意見。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能拓寬思路,還能在收集論據和辯論中增加保教知識儲備,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其二,開展“師徒結對式”園本教研。讓經驗豐富者為師,經驗較少者為徒。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建立師徒幫扶關系,提高教研指導針對性,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需要。如在新教師占比較大的園所,可采取“以老帶新”的方式,幫助新教師快速明晰園本教研方向,彌補教研經驗斷層,通過有針對性地幫扶,避免“走過場式”教研。若教研無法聚焦實際問題,可組織教研團隊觀察梳理教師和幼兒發展需求,以問題為導向,由因及果,讓教研落地。
其三,拓展“家園共研式”園本教研。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定期組織家長觀摩教學活動過程、參與教研活動討論,不僅可以整合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資源,還能增進家長對科學保教理念的理解,更好地支持幼兒園保教工作。同時,家長的參與也能為幼兒園的教研活動帶來新視角,有助于提升園本教研質量。
數字化賦能,讓教研過程有質量。在大力發展數字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分析數據,改變教研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主觀判斷傾向,還原客觀事實,優化教研活動內容,是目前亟待深入探究的問題。
在園本教研中,可借助對相關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定位教研問題。在收集數據過程中,聚焦幼兒行為表現,規范采集樣本。在數據分析環節,科學運用數智軟件,輔助教師對幼兒學習情況、行為表現等數據進行智能分析,發現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可以根據數據反映出的教學問題,客觀評估幼兒發展水平,進而提出優化策略,完善活動設計。
例如,在大班數學活動“數量對應”中,教師收集了幼兒在操作教具時能否感知數量對應關系、對數的掌握情況,以及在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互動的頻率等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部分幼兒在數量對應關系上較薄弱。教師基于真實數據,改進了游戲策略,優化了教學設計。
。ㄗ髡呦导质〗逃龑W院學前教研培訓部教研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