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大模型給教學帶來哪些改變——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人工智能教學公共服務開放應用專區”掃描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14日 09:11教育裝備網
“接下來的天氣情況怎么樣?雨水是否會影響玉米收割?”
“周末可能會有一場小雨,在收割前如何做好防雨防潮準備,以免影響玉米的品質和產量?”
近日,記者登錄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的“人工智能教學公共服務開放應用專區”,點擊“應用專區—學科大模型”中的“農學”板塊,并在輸入欄中輸入查詢的問題,短短幾秒,大模型就給出了相應的信息和建議。
“病蟲害捕手識別定級病蟲害,智能試題一鍵生成考核試題……神農百曉大模型覆蓋了農科學習的方方面面。”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王耀君介紹,大模型不僅包含農業知識問答、農業文本語義理解、農業生產決策推理等核心功能,更在支持圖像、視頻、文件等多模態交互、智能化推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新版上線后,大模型被應用到農業育種、種植、養殖和遙感氣象等多個農業場景,拓展了大模型的應用價值。
而這只是學科大模型的冰山一角。近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2.0智能版發布上線,“人工智能教學公共服務開放應用專區”首批接入DeepSeek(深度求索)、豆包等9個國產優質通用大模型作為基礎工具鏈,集成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機構開發的13個學科垂直模型,覆蓋數學、物理學、化學、基礎醫學、中醫藥學、人工智能等9個“101計劃”實施領域,以及農學、土木工程、材料學、教育學等學科領域,推動教育模式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型。
上線以來,該應用專區獲得了較為廣泛的關注,總訪問量迅速突破8萬次。
記者驚喜地發現,平臺還具有人工智能應用能力測評系統,測評數據可反饋至學習環節,形成“學情診斷—資源推薦—能力提升”的動態閉環。
“依托全國高校虛擬教研室,平臺還推出上百名數字教師,涵蓋醫學、工程、人文等學科,全鏈條優化教師備課、授課、實踐、教研場景。三大課程群全面助力師生人工智能素養和專業核心能力提升:通識課程群夯實基礎素養,‘AI+X’交叉課程群推動跨學科技術融合,大模型應用公開課促進實踐應用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部主任楊京峰說。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