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
http://www.fs-bby.com2025年04月03日 09:30教育裝備網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習近平主席這一重要論述溫暖人心、擲地有聲,充分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和追求。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不斷提升社會建設和治理水平。社會建設和治理是與人民群眾利益關切最直接、生活聯系最緊密的關鍵和重點領域。當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現實需求是系統性的、全方位的。比如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養老、醫療等方面有多層次的需要,向往更豐富、更有品位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就要圍繞增進人民福祉的邏輯主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要集中力量做好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工作,有效補齊民生領域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應當而且能夠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理論特質、科學內涵和基本方略。社區是基層自治的基本單元,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層基礎。要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優化提升其效能,這是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持續營造和諧包容的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四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些重要論述要求從我國發展的客觀實際和戰略高度出發,把城市和鄉村當作一個有機的系統和社會整體來推進發展,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著力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同時,要健全完善現代社會心理健康咨詢和服務體系,完善心理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風險研判機制、輿情應對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有效培育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要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利用現代化、智能化手段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生態,筑牢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把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解決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多辦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扎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事實上,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目標的實現,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美滿上,體現在14億多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上。民有所呼,必有所應。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必須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把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處理好、解決好,積極把“民生賬單”轉變為“幸福清單”。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新時代新征程,要始終堅守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生活更甜。
(作者系湖北民族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