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就是勞動教育的最佳方式
http://www.fs-bby.com2020年05月21日 10:12教育裝備網
教育與一定時期的社會發展、社會思潮是密切相關的。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重智輕勞、不勞而獲、好逸惡勞等不良風氣,對青少年產生消極負面影響,導致一些學生勞動觀念淡化、勞動習慣弱化、勞動能力退化,加強勞動教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亟待補齊的短板。
加強勞動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回歸
勞動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更是人類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基本途徑。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教育和培養人的全面發展上,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對一切兒童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把教育同物質生產勞動結合起來”。毛澤東關于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勞結合”思想,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教育方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勞動者、勞動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教勞結合”思想的時代闡釋與最新發展,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這是對教育的重新認識和對教育本質的回歸。新文化運動時期,在“勞工神圣”文化大潮中,蔡元培首倡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但這一方針在民國時期并未得到實施。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不再停留于過去簡單的“勞技”層面,而是重在“勞動觀”的教育。正如《意見》強調,要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應用,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增強誠實勞動意識,發揚艱苦奮斗作風,懂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深刻道理。勞動回歸教育,重在引導學生和全社會摒棄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不勞而獲的思想。
對勞動科學分類,提升育人實效
勞動教育是一種富有趣味性、創造性和實踐性的實踐活動,它教會人們通過勞動來創造幸福的生活,通過智慧來創造美好的明天。對勞動和勞動教育進行科學分類,不僅有助于提升對勞動本質的科學認識,更有助于勞動教育切實回歸到教育的科學軌道上。依據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意見》將勞動分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相應地,勞動教育也分為生產勞動教育和非生產勞動教育。考慮到勞動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可行性,《意見》又將非生產勞動教育分為日常生活勞動教育和服務性勞動教育。這種對勞動和勞動教育的科學認識與把握,為新時代發揮家庭勞動教育的基礎作用、學校勞動教育的主導作用和社會勞動教育的支持作用提供了科學指引。
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創造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既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也點明了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勞動形式不分高低優劣,應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班務勞動、校務勞動、公益服務勞動以及簡單生產勞動、技術發明創造勞動和工藝設計勞動等形式多樣的勞動。不管學生從事什么類型的勞動,都應該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真正“勞動”起來,親歷勞動過程,遵循教育規律,這樣才能提升勞動育人的實際效果。
科學的勞動教育本質在于創新創造,實現人的創造性與現實性的和諧統一,真正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教勞”的綜合育人價值。科學的勞動教育,應建立全面實施勞動教育的長效機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勞動教育納入日常教育教學體系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勞動教育要落地,就要把勞動教育納入平時的教育教學,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依托學校課程建設,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全面客觀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素養包括勞動創造活動的智力充實性和完滿性、道德豐富性和公民目的性。”通過勞動,讓學生首先做好一名勞動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成為有勞動素養的公民。
要鼓勵學生多參加勞動,依據《意見》規定的勞動教育基本內容和科學分類,讓勞動真正成為勞動教育的最佳方式。
策勵學生參加生活性勞動。生活勞動是一項基本技能。“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特別是生活性勞動、家務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洗衣做飯是勞動,打掃衛生是勞動,修理桌椅也是勞動,而且這些維持我們日常生活正常運轉的“剛需勞動”技能,理應被每一個人所掌握。學生應在個人生活自理中強化勞動自立意識,體驗持家之道,這是學生健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礎。
鞭勵學生參加生產性勞動。生產勞動是指直接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如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中的勞動。如在農村地區,可把“農耕教育進校園”作為開展中小學、幼兒園勞動教育的特色舉措,利用校園內的空閑地塊開辟勞動實踐基地,推出以學習農業生產知識為內容的“勞動課堂”,讓孩子們在親近自然、體驗農耕中增長知識,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在城鎮,可借助工商企業力量,適時舉辦“工業產品展示進校園”“建筑沙盤展示”等活動,激發學生對工業生產、建筑生產的興趣,體會工人勞動的艱辛。
鼓勵學生參加服務性勞動。服務勞動包括志愿服務、社區服務、敬老服務等義務性、公益性勞動形式。如高校要“注重培育公共服務意識,使學生具有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時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這種勞動可以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把勞動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將服務性勞動也融入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
篤勵學生參加創意性勞動。創意性勞動,更多地體現為將體力勞動、重復性勞動轉化成腦力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如學會中國剪紙、編織中國結、繪畫臉譜等,讓學生通過剪、編、繪等動手操作來鍛煉其手工工藝、技藝或設計等思維,并學會克服困難,領略創新的美好,既能達到勞動的目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性勞動能使學生身心愉悅并獲得成就感,陶冶情操,在勞動中獲得啟發,學會創新,學會專注,因而更值得提倡。
讓勞動成為勞動教育的最佳方式,還要防止勞動教育中的娛樂化、形式化、懲戒化等問題。要通過勞動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把好勞動教育價值取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通過勞動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勞動精神,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從而在勞動中發現生活的美;通過勞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形成對勞動的正確態度和看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