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怎樣更好推動AI賦能教育
http://www.fs-bby.com2025年05月23日 09:52教育裝備網
人工智能(AI)技術正在重塑教育生態的底層邏輯,從知識傳遞模式到師生關系結構均面臨系統性變革。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發布了《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AI深度賦能教育的新時代正在到來。人工智能技術需與教育本質深度融合,既要釋放技術效能,也要防范倫理風險,推動教育從“工具賦能”向“生態重構”躍遷。在此背景下,校長作為學校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決策者,需要轉變觀念、走出誤區,推動學校更好地利用AI賦能教育。
從“等待觀望”到“主動破局”
新理念、新技術在中小學校的推廣應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就很容易讓校長產生“等一等”的想法,在等待觀望中錯失時機,然而全球教育競爭已進入“技術賦能深度”與“人才素養適配度”雙重博弈的新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應用確實“等不得”。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2030年全球22%的職業將面臨結構性變革,傳統知識傳授型教育模式正面臨存續危機。國家戰略的剛性約束與柔性引導要求校長主動作為。國際教育技術競爭呈現“標準輸出”與“生態構建”并行的新特征,發達國家通過搭建數字教育平臺、制定AI應用指南等方式搶占規則制定權。我國在基礎設施層面實現后發趕超,在原創技術應用、教育場景創新等維度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要構建“人機協同、數據驅動、敏捷治理”的學校組織體系,要求校長以基礎教育視角,打破思維禁錮,既要吸收國際經驗,又要立足本土探索差異化路徑。這些都要求校長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帶給教育的機遇和挑戰,積極應對,主動破局。
從“行政命令”到“引領示范”
AI教育應用的復雜性和倫理敏感性要求校長摒棄“一刀切”的行政指令慣性,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提升AI賦能教育的領導力。之前有學校在沒有培訓的基礎上強制要求教師安裝人工智能APP,在沒有研究的基礎上生硬要求人工智能與教學結合,引起了教師的反感,甚至讓教師們產生了焦慮情緒。校長要從“我要求”轉向“我帶動”,深入一線,參與研究,帶動發展。當一部分教師成為“技術采納先行者”時,AI應用將進入自然擴散階段,所以要特別重視培育教師中的先行者,由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科骨干教師示范帶動教師群體認知升級和能力提升。
要為教師建立支持系統,提供易用性智能工具,實現教學設計的模塊化改造,加強校內培訓和校本研訓。可以將AI應用成效與教師職稱評審、績效考評適度關聯,同時建立容錯機制鼓勵探索性實踐,學校也應加強激勵機制創新激發教師內生動力,帶動教師的學習和應用。
從“技術堆砌”到“實效為本”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給學校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有的校長急于“上技術”,忽視實際效果,但究其根本,我們要堅守“技術服務于教育”的原則,以追求教育教學實效為根本。人工智能技術配置的核心系統要保持長期性,輔助系統可以動態更新,既確保教學連續性,又為新興技術預留試驗空間。技術快速迭代也要求校長保持戰略定力與靈活性并存,絕對不能只顧“技術堆砌”,盲目追高、追新,造成浪費。
要積極探索應用范式,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通過個性化學習路徑設計、智能評測反饋等技術手段,推動教育從標準化生產向精準化育人轉型。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考慮學生的感受、需求,避免因為人工智能的使用而降低教師的溫度,要強化而不是弱化教師的育人作用。同時我們要注意正確使用技術,避免倫理風險。校長還要監測技術是否減輕師生負擔、激發創新潛能,對于不適于學校教育教學的技術應及時清理。
中小學校長只有把握時代方向,摒棄固有思維,加強示范引領,注重實際效果,才能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工作中搶得先機、取得突破。
(作者系遼寧省沈陽市第二十七中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