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
http://www.fs-bby.com2025年03月28日 09:06教育裝備網
■從過去三年的經驗來看,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為教育發展注入新動能,為教、學、管、評等業務場景帶來深遠影響
■面向未來,學校需進一步深化對平臺價值的認知,將其視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基建核心與智能服務載體
為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三年前教育部構建了全新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自2022年3月上線以來,按照需求牽引、應用為王的建設思路,平臺形成了以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為“四橫”,德、智、體、美、勞為“五縱”的資源新格局,建成了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
從過去三年的經驗來看,平臺為教育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平臺通過整合已有的優質資源,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對教、學、管、評等業務場景帶來深遠影響。例如,通過多元化的資源供給,滿足了不少教師和學生的多元訴求,助推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個性化學習;雙師課堂和自主學習模式日益成為與學校教育教學聯系緊密、成效顯著的典型應用模式;通過數據賦能,助力學校精準教學和評價。在教育管理方面,平臺可以根據不同教育管理主體對教育事務的管理職責和管理需求,進行智能分析和可視化展示,以客觀事實、證據為基礎,為各級教育管理者精準地提供教育決策服務。
在數字時代,我們要充分認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長遠價值。當前,對平臺的認識呈現出資源系統性與治理現代化的特征。一是從系統性資源整合與均衡的視域來看,很多學校高度認可平臺作為國家級教育資源中樞的功能。其通過覆蓋K12至高等教育的海量資源打破了傳統教育資源壁壘,為教育均衡發展提供資源基礎。二是從教育治理現代化層面來看,部分學校通過平臺開展精準教研、教師網絡研修活動,形成“教學—評價—管理”的閉環治理體系,映射出學校對平臺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的深層認知。
面向未來,學校需進一步深化對平臺價值的認知,將其視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基建核心與智能服務載體。一是從教育新基建視角認識平臺的戰略價值。作為整合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構建的智能基座,平臺不僅是數字資源的分發中心,更是教育場景的智能中樞。二是以智能教育服務理念重構育人模式。通過大數據追蹤學習行為生成的個性化學情報告,其智能推薦系統可自動匹配適合學生發展的項目式學習資源,這種“數據驅動+智能適配”的模式可作為實現因材施教的關鍵突破點。三是從教育治理現代化維度認識平臺的管理賦能價值。借助區塊鏈技術構建可信成長檔案,推動評價從分數導向轉向全面發展導向。四是將平臺定位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數字共生體。通過虛擬教研室實現跨校教研協同,利用平臺沉淀的千萬級教學案例構建教師能力成長模型,幫助教師從經驗型向數據智慧型轉型。
在上述認知框架的基礎上,學校可從技術引入、場景匹配、師生素養和推進機制四方面推動平臺賦能教育發展。
學校教育數字化的系統性變革要求建構具有生態適應性的多模態智能場域,其核心不僅在于教育新基建的迭代升級,更指向教學認知框架的轉型與教學范式的突破。平臺能為實現這些轉型與突破提供支持,并日益成為學校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的加速器。為此,學校要對平臺引入懷有積極態度,可將平臺使用情況納入學校治理的基準性框架與督導評估指標體系,促進形成教師專業實踐與優質數字資源間的雙向互構機制。
平臺需要與學校具體業務場景進行精準匹配,才能有效發揮作用。通過場景驅動實現資源服務的優質共享,不僅可支撐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更能基于數據對課堂教學和管理進行動態調整,形成數據驅動的精準服務體系。這種服務模式既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促進其個性化學習,又通過教研管一體化構建,推動教師群體與個體協同發展。
學校應用好平臺資源,幫助師生不斷提升數字素養。一方面,充分運用在線培訓與專業發展課程,幫助教師掌握最新的教育技術、智能化教學工具以及大數據分析方法。教師能利用平臺中的數據分析工具,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薄弱環節,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另一方面,平臺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習慣及能力水平,推送量身定制的學習資源和路徑。如此,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字素養的發展。
在使用平臺的過程中,學校可打造本土化的專家團隊,以強化專家引領示范。專家團隊的全程支持或可為學校高效利用平臺資源、突破教育教學創新瓶頸提供持續動力,最終構建起以點帶面的實踐生態。
未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應用的不斷創新與拓展,平臺也將不斷升級,為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并系統性推動教育質量的全方位提升。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副主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